close

 








家人來自中原,傳統婚禮大致上也保存了古代六禮的文化內涵。而現今社會變遷帶來的影響,無論是自由戀愛、男女平等的觀念、與非客家人合居,在生活習慣上發生同化作用,都是導致客家婚俗產生變化的重要原因,這就是為什麼有人會覺得客家婚禮跟河洛婚禮好像沒有太大的差別,事實上,客家婚禮還是保有屬於自己的文化與特色。

    一向重視家庭與血緣關係的客家人,打從移民台灣開始,客家人對於相同血緣的親人幾乎都採取合居的形式,因而形成自成一格的客家庄,這樣的客家庄分布在台灣南北各地,而南部與北部的客家人在生活習俗上也略有差異,不過對男女嫁娶的原則與禁忌大致是相同的,譬如同姓不婚,年齡不可相差三歲、六歲、九歲等等。


     客家婚姻堅持明媒正娶,隆重舉辦的原則,不過跟傳統的客家婚禮相比,現在的客家婚禮都已經簡化了許多,但是在儀式上,仍然遵守幾個重要的程序:



















親友或彼此認識的人出面牽線做媒。男方由媒人陪同到女方家拜訪,看看雙方是否有意結為連理。此時男方 通常要致送見面禮「紅包」。




如雙方有意,便交換雙方的生辰八字,若八字經算命先生認可,則男方將鞋樣用紅紙剪好由媒人轉交女方,以便製作新郎成親時的鞋子。




女方派出親人至男家調查家境及男家為人,也就是雙方互相打探對方的人品家世,如有不妥還可以回絕。這在過去媒妁之言的時代當然是很重要環節,現在就只是形式上而已了,接著便是討論訂婚日期以及嫁妝、聘禮,然後就是訂親。




男方致送聘金和喜餅。聘今有二部份,一為感謝女方家長養育之恩的「奶母錢」,通常由女方收下,或交由女兒收藏為私房錢。一為聘金交由女方辦嫁妝。喜餅則先祭告女方祖先再分送親友。




訂婚之後是完聘,也叫做送日子,由男方擇定良辰吉時通知女方迎娶之日。




由新郎及迎親車隊,一路吹嗩吶打鼓行親迎之禮。親迎當日,男方要給女方按協議送足生魚肉,以備女方辦酒席。送熟雞、肉、魚及果品,香燭、禮炮,以敬奉女家的列祖列宗及各路神靈。新郎還要準備好紅包,分贈女方父母、弟妹及前來幫助的親友以示安慰及答謝。女方則隨送嫁妝男方迎親對隊伍送來的「扛盒」,向沿途圍觀者展示。出門前要至祖堂向列祖列宗及父母親人跪拜辭別。然後蒙上大紅頭蓋(今已改白紗),由年高壽老,兒孫滿堂的至親牽引出正廳大內,前面用米篩抵擋頭開路,以表示「 眼多」能看清楚四面八方,不怕任何兇煞鬼怪,跨過放置於花轎前的一大把筷子,表示順順當當早生貴子。在喜炮與嗩吶等喜樂聲中上轎,儀仗在前,嫁妝在後,花轎居中,「送嫁舅」隨伴左右,媒人前後照應。到男家後先至祠堂行大禮,再由新郎牽新娘進入洞房。



 



台灣客家移民歷經三百多年,大致上婚禮風俗大致還保存傳統的原鄉風貌與特有的習俗。


   


















分飯

客家人在結婚當天,女方在新郎前來親迎之前,新娘祭拜了祖先、父母之後,要與兄弟姊妹圍桌吃飯,而且用餐之後,要用紅布包裹一小撮米飯,叫做「分飯」,表示女兒從此離開母家嫁到夫家,另創家室的意思。


 


潑水、揮扇 女方出嫁,岳母潑水在轎上(今為禮車車頂),客家話叫做「潑面盆水」,意指嫁出去的女兒,要白首偕老,不要再回娘家(指離婚)。新娘則揮扇作別,以示不要把娘家的脾氣帶到夫家。有關「潑水、揮扇」的禮俗,流傳在福佬婚俗已甚久遠,如今台灣客家婚俗也已甚流行。
五種 女方出嫁的禮物除了金飾、衣物之外,還包含毛筆硯台,以示帶去讀書的好種子。也包含「五種」是將稻穀、芋頭、等五種穀物的種子裝在紅色袋子裡,上面寫著「五代同同」,表示五穀豐收,子孫繁衍。
帶路雞 女方出嫁還要帶路雞,所謂「帶路雞」,是由一隻公雞和一隻母雞組成,用紅色帶子的兩端分別綁住一隻雞的雙腳,寓意生命的繁衍,將「帶路雞」放在新房床下,新婚第二天早上,看兩隻雞誰先跑出來,以預測生男生女。還有檳榔禮品,以示粒粒有情給男方親友。帶路雞、甘蔗、檳榔等禮俗,或許受平埔族的影響。
扛茶吃 男方迎娶次日,新婚夫婦必定要 歸寧 。女方則備辦酒席,以介紹親友新婚夫婿。尤其酒席後在祖堂「扛茶吃」,由男女向親友奉茶,親友則致送紅包。一則賀喜,二則敗拜見親友認識一對新人,三則紅包禮金可以給剛成家的新婚夫婦貼補家用。

 






    客家婚禮當天的喜宴中,則必定要打粢粑(麻糬)


一則因過去一般人並不是每餐都可以吃得到珍貴的白米飯,更何況是加工過帶有濃厚米香的粢粑,用它來招待親友更是表現出主人的深厚情意。


二則是親朋好友遠道而來,經過了舟車的勞累,甚至爬山涉水,到了之後想必早已經是饑腸碌碌在上菜前,先來個點心止住饑餓再話家長。而宴席結束後通常這份珍貴的小點心也由客人帶回家,讓沒有來的家人分享新人的祝福與喜悅。


三則客家粢粑分食前是以一整糰呈現,意味從今以後夫妻同體,要相互扶持,有福同享有難同當,而黏黏的粢粑沾上香甜的花生粉也讓這對新婚夫妻甜甜蜜蜜圓圓滿滿共渡一生。


現在隨著時代進步的潮流,客家婚俗一直在演變跟簡化之中,尤其居住在北部都市裡的客家人,現在大多只舉行訂婚和結婚兩項儀式,不過像 「分飯」、「帶路雞」、「五種」、「潑面盆水」、「 打粢粑 」 這些習俗,卻始終歷久不衰,受到客家人的保存與重視。



台灣客家婚禮儀式 ,有中原古文化的傳統,代表兩性合婚,明媒正娶,百年好合的意義,其中也柔合了福佬及平埔族的若干色彩。現在工商社會一切崇尚簡單,男女也時興自由戀愛,但總是要參考雙方父母的意見,不管依傳統行婚禮,或在法院公證結婚,總是隆重較能符合人生的意義,也容易有美滿幸福的結果。周何教授根據【禮記‧昏義】的解釋,以為婚禮中的「親迎」禮節,至少有三層意義,很值得年輕男女參考,特別抄錄於下: (註一)


第一.婚禮中所有重大節目的進行,都是由男方開始發動,女方處於被動。所以一定要由新郎親自到女家去迎取,新娘不可以自己跑到男家禮堂去。這符合中國古代陰陽動靜之說的基本原理。所謂陰陽動靜之說,絕不是迷信,或代表某類獨樹一幟的學說理論,而應該是經歷多少年代、多少人物,觀察宇宙自然及人生等變化現象,歸納實際體驗的結論,當然是絕對正確的。譬如說男性屬於陽剛,女性屬於陰柔;陽剛所以主於動、主於攻、主於外;陰柔主於靜、主於守、主於內。不必強調這是最早的相對論,而應該承認這是最真實的經驗論。既然男性陽剛主攻,女性陰柔主守是自然的常態,所以婚禮中所有重大禮儀的進行當由男方發動,而由新郎親自迎取新娘,也自是理所應當的事。


第二.新郎到女方家中迎娶,同時也含有是從女方家長手中親自接過來的意義。女方家長把新娘交給新郎帶走,自然有託付其女兒終身幸福的含義。所以現代婚禮的儀式中,也有由女方家長攙著新娘走到行禮檯前,親手把女兒交到新郎身邊,這可以說是融合古意的改良。當新郎在面對女方家長的時候,必然會深切感覺到,今後不但要善待妻子,而且也應該要對她的父母負責,要對它她生長養育多年的家族負責。能在此時加上一層這樣的責任感,在以後的夫妻生活裏,自然會格外地彼此愛顧,互相信賴。


第三.就新娘而言,在這一天她必須離開自己生活多年的家,和最親愛的父母兄弟分別,走進一個全新的生活階段,再怎麼堅強的女孩子,心理上總會有徨恐不安的感覺,新娘在這一天往往會哭,就是這個原因。所以非常須要新郎能從她離家的那一刻起,跟隨在她的身邊,細心地安慰她,親切地照顧著,讓她能定下心來度過這第一天,然後才能慢慢的適應。由此可知,新郎當天必須「迎親」,實在是合情合理的事,而且是非常的重要。


 

(註一) 參見周何著【古禮今談】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 1992年5月出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onijoba 的頭像
    donijoba

    Nanako新娘秘書の幸福部屋

    donijob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